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您现在的位置: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协>>协会动态
凌翼文化散文《大湖纹理》《赣鄱书》作品研讨会在京召开
发布日期:2019-12-02

11月27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江西省作协主办,九江市文联、中国青年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承办的凌翼文化散文《大湖纹理》《赣鄱书》作品研讨会在京召开。吴秉杰、刘庆邦、王必胜、李一鸣、韩小蕙、王兆胜、李舫、李朝全、王冰、郭艳、江子、陆建珠、蔡勋、王国平、吴清汀、舒晋瑜、侯群雄、赵宁、刘秀娟、赵兴红、王清辉、聂梦等作家、评论家与会研讨。

 

吴秉杰

原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

凌翼这两部作品拓展了大散文写作的领域,其特点就是社会性非常强,由此就必然会产生实质性,与人、与历史文化发生关系,情感深厚、丰富,内容广泛、深入,是一种复古深刻的写作。第一本书文学气息比较浓,第二本学术考据气息比较浓,有些话还值得推敲,今后应该从好的背景材料里把人物好好写一写,把感情写好。

 

 

刘庆邦

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

 

我把我的阅读感受归纳为这两本书的五个方面的价值:一是历史价值,也是它的史学、史料价值,是这两本书中体现的最充分、也是第一位的价值;二是文化价值;三是思想价值;四是生态价值;五是美学价值。特别是关于历史价值,他以鄱阳湖为出发点,不仅写了鄱阳湖的历史、江西的历史,并且辐射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从神农氏和蚩尤、炎帝、黄帝的大战,从人类的起源写起,一直写到现在的长江生态链、长江经济区,中间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等,无所不包,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本鄱阳湖的工具书甚至是百科全书来看,这是它的历史价值。至于它的美学价值,是与凌翼长期从事小说及诗歌创作有关系的,他首先是个诗人,诗写得非常好,由此他的语言就很讲究,朴实、精确,很有诗意。除了体现在语言上,他对细节的描写也让人难忘,像写黄庭坚、八大山人等,人物虽然简要,但是它确实有评论性,有很多细节让人一看能记住。还有在情感上的投入,他每一章都写我是鄱阳湖,他找到了跟鄱阳湖的联系,散文创作中找到自己很重要,在这方面,凌翼作出了很大努力,值得很好地学习。其实,这几个方面的价值每一个都可以成书,比如生态价值,你像你写鄱阳湖,可以写成类似《瓦尔登湖》这样的小说,把对整个鄱阳湖的观察、采访,与自身彻底融合,把自己变成真正的鄱阳湖,在这个方向我觉得还大有可为。

 

王必胜

原《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凌翼在散文创作上是有一个有追求有档次的作家,这两本书见证了他从写诗到写散文的能力和功力。他以本土作家的身份深入,饱含对家乡的情感,这一点是两本书的突出特质。这两本书是对赣鄱精神的书写,也是江西赣文化的表达,同时也是人文风情的聚焦。作为大散文,除了对历史的梳理,还开辟了具有人文情怀及温度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他从当代人的角度,一方面还原历史,同时也在提炼思想和人文精华,对我们了解赣鄱文化历史有重要意义。两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互为印证,但有些地方有一定重复性。鄱阳湖是赣鄱人一种形象,怎样进一步突出当下人们的关注点,包括家园保护和乡村建设中人们的思考以及与民生相关的内容,增加作品的丰富性,可能会更加有意义。

 

 

李一鸣

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

 

我主要看了凌翼的《大湖纹理》,感觉有三个特点:一是寻根书,溯源而上,从尧舜禹直至元明清,一路下来,透过苍茫的历史云烟探寻大湖之源、文化之源、精神之源、江西之源,具有很深的历史厚重感。二是立传书,为大国立传,为江西立传,是文化传,也是人物传,具有大体量、大容量和大气象,古今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战争等体量很大。三是行走书,心中有沟壑,行走出文章。凌翼为了这部书阅读了大量的资料,行程三万多里,札记百万,具有深入生活的脚力,上下求索观察生活的眼力,贴近农村、思考生活的脑力,还有大笔书写的笔力。如何使用历史史料,用生命体验去融入,可能还需要在这方面进一步努力。

 

 

韩小蕙

原《光明日报》《文荟》副刊主编

 

凌翼这两本书可以概括为四个“好”和四个“大”:好文章、好文字、好文才、好文思,大气魄、大格局、大视野、大境界。为了这两本书,凌翼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对此我敬仰有佳。此外,他读了大量的史书,但仍然能够非常有勇气地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对此我特别赞赏。提一点缺点,书中有些部分还要再细化,比如在语言的秩序和逻辑上,对文本叙述分量相当重要的,就是秩序和逻辑,要能让语言在碰撞中闪烁,显示文字的魅力,然后迸射出灿烂的光华,再通过语言把思想推向高峰。希望凌翼再写一写人们对当下社会生活最深切、最直接的感受。

 

 

王兆胜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总编辑

 

凌翼这两本书是非常有功力的两本书,是大地理文化散文,有深入感受、有地域文化等内在动力,对于大文化散文是有所推进和探索的。一是突破了长期以来从人的角度看问题的视点,他在书中我是鄱阳湖这个视点,改变了以往的叙事方式。同时,他经常用超出人的局限来思考动植物和他所书写的世界,这种叙事非常好。不足的地方是,到后面还是沿用了一般人的视角,人的局限还是比较明显。二是散文的时代感和历史感的融合非常好,对生态文明的推崇,都是时代感强烈的一种书写。三是散文的公共性和个人话语的问题,作品有散文的公共性,有我们关注的文化,但是公共性也要注意,不能限制你的写作。作家在时代感、在公共性这方面一定要避免被淹没,被抹平,还要在个人话语上有所推进。在这两本书里,我觉得公共性部分过大,个人性东西应该进一步推进到个人生命体验中去。

 

 

李舫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

 

凌翼这两本书不仅对经济、文化、政治、战争、生产生活有着他自己的关注,也有他自己的话语表现,更重要的是他能把历史的问题在今天找到它时代的答卷。凌翼的写作态度也非常好,他在文案资料整理中花了很大的功夫,同时他也把自己独特的思索融入了作品,他这种创作态度是真诚务实的,不取巧,不浮夸。他对语言也有非常敏锐的触觉,把诗歌的语言运用到散文创作中,语言到位、干净,也非常准确、飘逸,他的写作不散,语言不凌乱,这么多的资料他整理起来干干净净,前后有序。作品是用大湖的视角,但最后还是回到了人的视角,我觉得这个理念是可以超出一定的人,用一点非人的视角,更散乱一点的视角才能够对人、对地球的创作,多有一些反思和一些文化的批判精神,从而更加具有一种高超的气势和豪迈的精神。

 

 

王冰

《诗刊》副主编

 

凌翼这两本书有一种探索性,代表了一种散文创作难度的方向。他掌握的材料,可能比真正研究江西历史文化的博士生导师还多,正史、野史全都涉猎到了,读起来过瘾、有厚重感。它们应该成为专业人士与普通读者都喜欢的书,包括江西历史文化研究者、专业的散文研究者和阅读者,因为它们有专业人士需要的文学性要素,有深度的、思想性的要素,同时也有普通读者猎奇获取知识的、需要从中得到文化提升的要素,还能满足政府宣传江西从古至今的文化、打造江西文化名片的目的。这两本书是很大的文化散文,有一个显性的我与一个隐性的我,有自己情感的价值判断和体现;同时还是全景展示的作品,内容详实完备、引经据典,而且架构非常宏大,是我期待中国散文能够往前走的一个方向。最后也说点不足,这两本书开阔宏大,展开了就像鄱阳湖的水面一样浩瀚千里,湖在,但是对湖里面细微波纹的描绘还不够。希望这两本书可以无限地扩充,扩充到10部书都可以,把细节的东西都写出来,我觉得凌翼会走在中国散文的最前面。

 

 

郭艳

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

 

凌翼的散文其实是特别想寻找自己创作散文主体性的方式。一是这本书知识性非常强,他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文史的结合能够吸引更多爱书的人,从涨知识、增见闻的方面,做得非常好。二是作品的地域性、区域性的知识是一个纵线的梳理,整个知识构架对于鄱阳湖地区包括江西文化以及这个流域人文地理和历史是深度介入的,作者在这方面是有主体意识的。三是在历史散文时空的对接上非常用心、精巧,对历史的回溯还是要落到空间上,他对江、对湖、对河,对地域性河流和经典性文化名人,包括文化地标这些标识的描写和叙事,对这个地方地理风貌也有很多细致的了解,这都是他作品中特别重要、特别精华的部分。四是他经纬纵横的叙事,时间的流逝、历史的更迭,山川地理、人文历史形成经纬的搭配也是非常好的,很多地方发人深思。有几点不足,一是田野调查的资料是不是可以做一些缩影,增加一些基础纪实性的采访图片,吸引更多爱好文学、爱好文化的人去阅读。第二点我建议比如在写到青铜文化的时候,比如青铜文化与中国的这种贵族制度,是不是可以有意识的着重一些笔力。另外还有一点,江西历史文化与宋代有着重要的内在关联,如果在具体的纬线编织过程中,把这种关联加进去,这两部作品在历史散文的深度上,包括它的史实和洞见上更能打动人。

 

 

李朝全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

 

《大湖纹理》实际上是要为鄱阳湖立传,是对其历史、人文、地理类似百科全书式的散文书写。作者主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大湖,写的是文化灵魂,是文化为根的内容。凌翼对于资料的收集,对优美文字的运用表达,是他的优点。不足之处在于,《大湖纹理》给我们新的发现和惊喜还是不太多的,这方面还可以改进;而《赣鄱书》对蚩尤重新的发掘和阐述也还欠缺了一些。《大湖纹理》聚焦的主要是湖畔历史、人物的故事,是对鄱阳湖畔发生的历史往事的书写,这方面有很多的史料,但鄱阳湖的人格化或者人性化的东西好像还是缺了一点,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代入感不强;对于沿湖沿岸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经济社会的叙述和描写也有欠缺,与现实勾连的东西写得不够,这方面凌翼可借鉴《天下第一渠》。对于已经具备很好的语言感觉和文字功底的优秀作家,我们有更高的期待,希望凌翼继续写,写得更深入更升华一些。

 

 

 

王国平

《光明日报》评论版主编

 

我家是九江的,在鄱阳湖边上长大,读这本书,首先就是跟着凌翼老师一块去寻根。第二是诗性的弥漫,这在整部作品里是铺开的。第三,它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不断地以一些点点滴滴去勾连、去寻找内在的关联,这种写作方式是我比较喜欢的。当然我也有一些建议,一是我觉得这里面还是有不少的疙瘩,创造性转化没有做得很好。二是有时的焦点好像有点模糊、有点散,整体不是特别清晰。总体上来讲,这两部书为我如何看待这方土地打开了窗户,也疏通了很多。再一个我也觉得作品中很多的资料引用应该有更多的注释,要体现它的学术性、公共性或者作为类似参考文献的意义。

 

 

舒晋瑜

《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助理

 

《大湖纹理》和《赣鄱书》是对鄱阳湖一种切肤的写作和诗意的表达。凌翼非常巧妙地从山川地理和人文的角度找到了一种契合点,将发生在鄱阳湖和赣江大地的经典人物和故事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以他特有的笔调带给我们一种独特的视野,让我们以一种大湖的角度和眼光去统揽江西的文化。凌翼这种写作使我们的阅读轻松自然,也使得鄱阳湖的这种书写温暖妥帖。这主要来自四点:一是他下足了功夫,做到了与这个地方心灵相通,深切地了解领悟了它的文脉风土和价值;二是对江西地理文化历史的深入发掘,他追寻人物的出生地,采集遗迹故事,甚至买不同版本的书籍阅读,以辨别可取或者需要摒弃的内容;三是写作经验有效积累和自然的呈现,在阅读中我们都感觉这些古今人物好像扑面而来,特别生动、饱满,这和凌翼的诗歌训练以及他多种题材的写作经验积累有关;四是凌翼对家乡文学的一片深情,他以一个匠人的精神和方式,不知疲倦地行走,不知疲倦地打磨着文字,这使得他对鄱阳湖烟波浩渺的文理的打磨更加的美丽、持久,也更加地富有品质。

 

 

刘秀娟

中国作家网编辑

 

凌翼这两部作品写的是天地人,是精气神。他和大部分文化散文的不同在于,他不是过分地去突出人在其中的作用,而是特别强调自然的力量,他其实是人的创造加上自然的创世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写法,自然的力量、人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是交融在一起的。精气神体现得也非常明显,精是大湖大水对于江西这个地方给他的精气神的精;气是他梳理出来的历史纵深感,一直绵延在这块土地上的历史文化气味和气息;最重要的是他写出了人的神,从蚩尤到他梳理的一系列文化名人如文天祥、方志敏等,最后落脚点落在这里是非常巧妙的。在《赣鄱书》里,他写出了人的精气神,江西人的灵魂,这种精神性的东西,是这部书特别重要的价值。提几个意见,凌翼有意识地去化解了知识的硬化,但是化解过程当中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知识的碎片。他也强调了自己是追求一种综合性、整体性、全局性的这种写作,但是这个全局性和整体性,和这种信息的庞杂、碎片化和浅层次怎么整合是个问题。二是历史观的问题,神话历史和正史和我们的近现代史怎么去勾连?这要有一个谨慎下结论的态度,你的历史观、你对历史的判断是不是可靠,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三是有些现在大家都知道的东西,其实是可以忽略的,然后把一些集中的大家不知道的地方展开,写出我们所不知道的江西人的故事,江西大地的文化。

 

 

赵兴红

中国作协社联部公共文学处副处长

 

凌翼这两部书是对鄱阳湖流域文化密码做的一个大方位的梳理和解码,写得相当厚实、延展,有三点文本特色:一是用文化人类学和文学社会学的方法来梳理鄱阳湖流域沉埋已久的文化基因,作品在文化人类学的典型上迈出了创作上的大胆尝试,不是学术著作,但是有学术的厚道,同时运用散文的审美来增加文采。二是以大地的视角来阐述鄱阳湖流域的文化传承,从时间维度上来说他是通过山水来看哲学,通过哲学的玄奥然后向着更深处进发,他书写和评判历史人物,很多运用了历史文化语境和当代文化语境的书写方法,所以读起来没有距离感。三是鄱阳湖文明对当代文化的反哺与回馈,《大湖纹理》最后一章,写鄱阳湖以生态低碳的模式活跃在当代,这也是鄱阳湖文明对于当下最重要的意义,是作品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所在,最后作者落笔在独特的鄱阳湖文明,既有物质文明也有精神文明,那么鄱阳湖文明在赣鄱文明在吸纳周围的文明之后,已经融入到具有更大磁场的中华文明当中去,同时它还在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对中华文明起到一个反哺和回馈的作用,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吴清汀

九江市作协名誉主席

 

凌翼这两部书的写作过程其实是作为鄱阳湖区域的寻根之旅,他先后花了四年的时间,走遍了鄱阳湖沿岸所有的城市和村庄,认真细致地采访,大面积收集素材,忠实地记录了中国这个最大淡水湖区域的历史、文化、地理、动物、植物以及人类生活的样式,包括民俗、民情、语言、习性,历史上发生在鄱阳湖上的重大的事件,鄱阳湖对中国历史的茶市、米市,特别是瓷市形成具有的重大意义等等,在他的书中都有详细的描述和记载,内容十分丰富,也有许多独特的思考。凌翼的创作态度十分令人敬佩,作品的精神底色也令人欣喜。

 

 

王清辉

中国作协创研部综合二处副处长

 

这是两部特点非常鲜明突出的作品。想讲两个方面:一是地域文化散文的境界如何提升,二是时空交错如何实现。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它用一个时空交错的方式把我自己的一些经历、读的书,包括史书、考古资料、地方志等等这些,以及不同时期发生的历史和其中地域文化的内涵,多角度多层面的展示出来,所以这本书在我看来它既是鄱阳湖的史诗,同时它也是中国的史诗,因为它是跟我们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的,作家是以一种非常主动的,而且卓有建树的姿态参与到我们现代的历史和文化建构当中,从而构成他自己非常丰富的文学内涵。

 

 

 

聂梦

中国作协创研部综合二处副调研员

 

我主要想谈一谈这两本书体现出来的意识和自觉。书中写到自然与人文,民俗与生态,包括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都是融汇在大江大河这个长篇的架构中,这是作者写作雄心的体现;其次在创作中比较好地处理了近和远的关系,所谓近是他写的是脚下的土地,是身边的山川风物和文化,这需要写作者真实情感的投入,这点做得非常好;所谓的远是在我自己的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考古历史以及民间也有某种要素,是以《赣鄱书》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书写自己非常熟悉的地方,如果想写得深、写得透,写出意味还有延展性,就需要行万里路,我觉得凌翼老师做到了很好的表率,把这些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整体来看,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处理好了近和远的辩证关系,所以整个书写充满了很多生长点,是一部动态的写作,这是凌翼老师的创作中应该加以肯定的。

 

 

侯群雄

中国青年出版社文艺室主任

 

作为《赣鄱书》出版方和责任编辑,首先代表中国青年出版社和我本人对研讨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对中国作协还有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媒体朋友对中国青年出版社长期以来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关于凌翼老师的创作,我觉得这几年他的转型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我就讲两句话,一是他回到自己文学的家乡,找到了这种文化的支撑和精神的支撑;二是我觉得他始终在践行行走的文学这一理念,这对他文学创作成功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