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
江西作家徐观潮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健康档案》研讨会,专家们这么说
发布时间:2021-07-23 11:40:09
 

7月5日,由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办公室、中国作协创联部、江西省卫健委、江西省作协主办,九江市文联、九江市作协、都昌县委宣传部、都昌县卫健委承办的江西作家徐观潮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健康档案》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研讨会上,梁鸿鹰、施战军、白烨、胡平、刘琼、李炳银、张柠、翟文铖、王国平、师力斌、全秋生等作家、评论家做了精彩的研讨。现将研讨内容摘录如下(根据录音和速记稿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图片

梁鸿鹰

《文艺报》总编辑

 

报告文学《中国健康档案》是人们期待已久的作品。首先,它对我们认识中国的健康卫生事业有一种存档、见证的作用。70多年来,国家在卫生和健康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世界树立了榜样,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中国健康道路。作品将这些方面保留在民族记忆中,意义重大。其次,作品中的人物事迹也是感天动地。许多基层的健康卫生战线上的人物,写得非常好。第三,作者徐观潮表现了相当的专业性。他对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有足够的研究,这得益于他在卫生战线工作的积累和深入的采访。

这部作品还有放眼全国的视野,作者试图构建我国健康卫生事业的前景,对多种疾病的治疗,还有治疗本身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对中医和西医作用的揭示,都写得很好。在中国传统医学道路上,我们经过老祖宗的探索,积累了很多非常好的经验。我们花很少的钱,治很大的病。这部作品彰显了这些治疗方法和治疗思想。作者专业性的历史梳理,还有对大医精神的弘扬,特别是为中医呐喊,显得很有力量。

 

 

图片

施战军

《人民文学》主编

 

这是一部特别好的报告文学作品。作品主要书写了在健康方面的国家作为和基层医生的故事,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事件和人物都写得非常棒。从选题上看,作家写了健康、医疗、卫生的新中国史。这部书既有数据,又有事例,还有历史脉络,同时也不乏非常生动、带着作者感知和体温的一些故事。作者取材以江西为主,因为作家有感触,能把自己最真实感受结合进去,没有这些,真实度、可信度或者说服力可能就会打折扣。

作品还写到健康对于脱贫攻坚,对于小康社会建设的影响,站位很高,而且与我们这个时代之间的衔接也很到位。作品中那些赤脚医生的形象,还有赤脚医生、合作医疗对于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意义,是作品最精彩的部分,读起来很打动人。作品还写到医生对心理健康、抑郁症等方面的医治过程,写到健康标志的变化,这些变化正是人类健康关注的一个大课题。作品在中医部分也有很多精彩书写。中医思考的就是人和万物的关系,用中草药治病,是中国古老的智慧。中医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重新建立一种人和万物的关系,可能就是治疗心理上和身体上疾病非常重要的一个角度,或者一个方向。如果作品把江西革命时期的卫健历史补充进来,再加上关于未来的部分,这部作品可能会成为能流传下去的重要文本。

 

 

图片

白 烨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徐观潮有很强的忧患意识,也非常懂行,非常热爱这个行业,他知道什么是难点,什么是重点,所以作品读起来有一种很好的代入感。他乐人民所乐,乐医生所乐,也忧人民所忧,患医生所患。能看得出来作者对医生职业、医药行业、健康事业有一种非常特殊极其强烈的热情。这与不是这个行业里的人、旁观者或者第三者靠采访书写,有很大的区别。作品通过对新中国医疗卫生全景性粗线条的描述,写出了中国70年医疗卫生事业历史性的发展以及历史性的进步。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健康是小康的重要支撑。这部作品适逢其时,是一部重要作品。

作者把医者仁心和共产党人的初心做了一个对接,成为作品又一个非常大的亮点。医者要救人,共产党要为人民服务,这两个方面结合衔接非常重要。作品中写了很多医疗卫生战线的先觉者、先行者,这些人物都比较鲜活,形象生动,在作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正是因为这种结合,才显示出作品的特殊性,才显示出特别的意义。这部作品还提出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当前的新冠疫情让大家开始关注健康,不仅是个人健康,还有人类健康。我们现在依然没有走出疫情,今后我们还会遇到什么,可能是各种各样的苦难和灾难。作品给我们提出了诸多健康方面的深层次思考,非常有价值。

 

 

图片

胡 平

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

 

《中国健康档案》首先是创意好。作品从社会管理上写健康,这是作家成功的很大因素。从这个角度来写,就把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健康的发展以及相关的国家政策都写进去了,社会性意义就突出了,读者面就宽了。这部书的题目包容性很强,涉及到卫生学、流行病学、免疫学等多个方面,选材也非常好。作品从取缔妓院开始写,从爱国卫生运动一直写到今天的厕所革命、抗疫,每一个点都关系到健康,最后烘托出主题,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来,人均寿命已经由35岁提高到77岁,突出了正能量。

这部作品作者写得很扎实,他在江西写江西,熟悉江西,就把江西这方面写好,写特别熟悉的素材,写得很深。江西的点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卫生健康的面。作品中一大部分是写江西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写全国性的情况。同时,作者还很注意卫生健康方面全国性的争议,这种写法挺好。作品不虚浮,实事求是。作者能够直面一些负面现象,写到一些医院只顾向钱看,还写到了一些人腐蚀医院资源,写到了一些批评意见,都属于作品的宝贵部分。作品中还有很多警句,如小康关键看健康,一国之健康是根本等,作品每一个篇章都有一些警句。就报告文学来讲,是一部让人读了很有收获的作品。

当然,作品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如在文体上,前部分叙事语调到了后面写具体事例时变了,出现“我”之后文体又变了,有待协调。有争议的卫生历史事件要保持公允,比如除四害中的消灭麻雀。

 

 

图片

刘 琼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中国健康档案》从主题来说非常鲜明,就是写新中国70年健康事业的发展。文本很鲜活。作品紧紧围绕中国医疗、中国医生这样的角度来写。作品是在做“档案”,作品有作者的史观,有医疗史观、卫生史观、健康史观,这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原因。作者的写作既有一个时间的脉络,同时也有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还有文化观、生命观。作品探究了医疗、健康这样本质的东西,写到传统医学的东西,所以就特别打动人。

作品能打动人,与作者个人特殊的经历,全部的经验有关。作品不完全是靠通常搜集资料和采访,容纳了作者的人生经验和体验。作品中有很多动人场景、细节和人物,从中能看到作者的忧患,能跟阅读者的经验形成一个共鸣分享。

作品能动人,还与作者长期以来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对于人的观察,对病人的观察,对医生的观察有关。作品还有一个独特的视角,就是民间视角。以民间视角来写档案,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写实方式。作品不完全从机构型、制度权威性等体系介入,而是用一种相对的视角来记录,来看待人的关系。健康问题其实就是民生问题,从健康问题与民生问题密切关系来书写制度,书写制度的进步,书写医疗水平的发展,书写健康理念的变化。

 

 

图片

李炳银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徐观潮这个作品非常有特点。健康不仅国家关注,而且每个人都非常关注。从关注点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选择的题材。文学性、艺术性首先要建立在有价值的基础上,如果主题、关注点、投入的精力缺乏价值,艺术再成熟,价值也是有限的。从这方面来说,徐观潮的这部作品非常有价值。他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内容,都关系到国家的民生,关系到健康社会,健康发展。

徐观潮很有抱负,很有担当,也很有想法。他从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医疗卫生发展方面所走过的道路,从禁毒禁娼一直到爱国卫生运动,再写到消灭血吸虫病、建立赤脚医生队伍等,这些重大举措都反映了国家对人民健康的关爱。后来他又写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人民看病难、看病贵遇到的问题是我们面临的比较沉重的话题。这种关注力、视角都很好,足以引起人们的很多思考。他在关注这些事件的过程中,也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写了很多人物。作者把历史过程和很多人的经历结合起来,有粗线条的梳理,也有细线条的深入。在资料搜集、历史追踪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作品从题材到内容,到思考,到信息,到提供的数据,都很有价值,对中国健康道路的梳理更有价值。《中国健康档案》这个题目太大了,有些难以涉及到。但这并没有影响这部作品的思考。

 

 

图片

张 柠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徐观潮又创作了一部优秀文学作品。我曾经在徐观潮的家乡生活过,作品中写的很多细节,很多内容,跟我小时候的记忆非常相似。这部作品书写的逻辑非常清晰,从禁毒、禁娼到爱国卫生运动,到赤脚医生诞生,再到市场经济背景下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以及医疗体制改革和存在的问题,健康大时代的到来,整个逻辑和思路非常完备。建国以后的疾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病虫,病菌,病毒。疾病越来越复杂。早期伤害中国人健康的敌人主要是病虫,如血吸虫。赤脚医生时代主要的敌人是病菌,如爱国卫生运动提倡不要喝生水。非典之后,危害健康的主要是病毒。病毒是什么?这个时候中医出现了,这个逻辑思维也很清楚。徐观潮是作家,也是卫生工作者,作品因此才有血有肉。

健康问题确实是大问题,小康最重要的是健康。乡村振兴就存在健康发展问题,比如看病难是因为医疗系统在乡村还不够完备,农村健康体系的建立需要物质基础。这部作品在很多方面触及到这些问题,让人不得不反思。作品还涉及到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健康标准发生了变化。现在面对的不仅仅是病毒,还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作者在这些问题上的深层次表达决定了这部作品的价值和高度。

 

 

图片

翟文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写作中心主任助理

 

这部作品对中国健康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包括传染病、血吸虫病、性病、麻风病、非典、新冠等都有记录,有历史意识,还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作品的历史构建是用一种文学的方式来构建。作者在写历史的时候,并不只局限于历史,而是在书写的过程中,用历史来带出一批人物,包括病人、医生。作品整体上是点面结合,宏观和微观结合。作品提出来的问题也很尖锐,如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久,医疗资源配置就出现了问题,少数人在享受公费医疗时过度消费,改革开放在带来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对医疗基层制度构成了相当大的破坏,还有医闹、因病致贫等问题。问题的尖锐性,恰好体现了报告文学的价值。

这部作品还充满了人道主义情怀。作者写了很多病人和医生,如黄天祥得了麻风病之后,亲情断裂,不得不重新回到麻风病医院,生活上遭受到巨大灾难,情感上也被扭曲。作者对这些人物倾注了人道主义的关怀,彰显了健康的意义。又如医生张业祥,治好了一个不认为自己患有精神病的病人,为了保护患者隐私,甘愿做无名英雄,写得非常精彩。进入健康大时代,中国医疗已从身体康复,向精神、心理上开始了全面呵护。作者在这方面侧重书写正是体现了他的人性关怀。作品中的中医部分表达也有他独特的价值,如写董奉及“杏林春暖”的由来,作者加入民间故事等元素,使人物的趣味性和文化品位得到提升。还有老中医蔡锦芳,作品将他的两段人生传奇融入人物塑造之中,既典雅有品位,也非常有趣。

 

 

图片

王国平

光明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

 

徐观潮是一个特别有雄心的作者。当下,能够牵动社会的神经,一个是医疗卫生,一个是教育问题。这两个问题一般人都不敢轻易去触碰。然而,徐观潮想找一个角度去突破。他站在江西或者说健康这个点,努力往上看,往外面看,往高处,往远处看,往大处看,因此触摸到了一个社会热点。作者写健康历史纵深,从历史纵深背后得出结论,中国医疗卫生的进步。作者除了关注健康,还关注精神卫生和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书写出了一种时间拉开之后人与健康的各种激烈碰撞,这一点也能看出作者的写作雄心。在这颗雄心背后,他又是用扎实的史料来支撑写作,用脚踏实地的行走来支撑写作。如作品中写到一个86岁的老人,曾经是血吸虫病患者,她说,俺真享共产党的福啊!写到一个90岁的老人,他的头发是黑的。他说,我也造一次假。这都是很生动的笔触。或许以后徐观潮还会书写这样的课题,期待他更扎实的行走,用更宏阔的视野,找到更能说明问题的点,找到最能打动人的事例、人物,写出更好的作品。

 

 

图片

师力斌

《北京文学副主编

 

我可能是看到这个作品最早的读者之一。在这个建党百年历史节点上,徐观潮能写出这么一个契合主题的作品,特别有意义。徐观潮先生最主要是小说家,他的创作量非常大,我个人跟他交往的几年中,他在小说创作领域和散文创作领域产量非常高。我看过他很多作品,他的那种一如既往地关注当下,深广的历史视野,深厚的人文情怀,令人感动。报告文学《中国健康档案》既有文学性,又有现实关怀,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能选中他,选对了选题,也选对了作家。徐观潮先生不属于那种铺张奢华的写作风格,而是采取一种内敛朴素的路数。这部作品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动作、内心世界等方面都有良好表现,作品的可读性、思想性、艺术性结合得非常好,这些都根植于他的文学修养和叙事功力之上。

 

 

图片

全秋生

中国文史出版社《中国健康档案》责任编辑

 

徐观潮先生有4部作品都是由我编辑出版。我对这部作品特别欣赏,因为我父亲也是老中医。我还是九江人,对作品中书写的很多内容都非常熟悉,如赤脚医生。书里写共和国名医罗发瑞早年行医的修水港口,就是我的故乡。那个地方是深山老林,老百姓一年到头都吃不上白米饭,有一句民谣:复源人民真可怜,要吃米饭等过年。作品从这些底层开始书写,很接地气。人类文明史是一部生命史,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健康史。作家徐观潮立足江西看中国,立足健康中国宏观布局看中国健康,深入各地采访,用翔实的数据与真实事例说话。全书资料丰富,文笔流畅,叙事有理有据,杜绝假大空的创作禁忌,各种数据来源出处真实可靠。作品通过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摆脱重大疾病威胁、从治已病到治未病、构建健康中国大格局的追溯与记录,书写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健康史与生命史,书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翻天覆地的人间巨变。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此书,《中国健康档案》无疑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上佳献礼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