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
在融合创新中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艺评论
发布时间:2021-08-16 10:13:09

合创新中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艺评论

李洪华

       文艺评论是文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艺评论,对于弘扬中国精神,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共识中确立中国特色文艺评论的基本原则。

       文化尤其文艺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的基因血脉。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演进和积累,已经形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文化长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支撑。在纵向的历史向度上,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和血脉。在横向的文化坐标上,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版图上彰显着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中华文明历久弥新,在与时俱进中日益彰显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特色文艺评论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的融合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汲取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才能在创新中彰显中国气质。

       其次,我们要在“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中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艺评论话语。

       中国古代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一样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衍变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论传统。

       第一,中国古代文艺评论的美学传统表现为文艺评论的主体化。中国古代文艺主要以抒情言志为主,文艺评论具有明显的主体化倾向。一是重情趣,注重从创作主体的情感表现探讨文艺创作的艺术品质。二是重人品,注重作家的人品与修养,认为文艺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风格与作家的道德品质、个人修养密切相关。三是重“才、识、胆、力”,强调作者的创作才能、创新胆量、学识水平和表现能力。

       第二,中国古代文艺评论的美学传统表现为评论的意象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崇尚自然,主张“天人合一”,所谓“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叶燮《原诗·内篇上》)、“诗者,天地之心”(刘熙载《艺概·诗概》)。二是提倡含蓄美。所谓“诗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严羽《沧浪诗话》)、“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等。

       第三,中国古代文艺评论的美学传统表现为评论体式多元化。我国古代文艺评论在历史衍变中形成了诸多体式,譬如综合体、诗品体、序跋体、诗话体、点评体等。中国历代文艺评论家既重视对传统文艺批评话语的继承,又勇于创新和发展。因此,许多传统文艺评论话语历经时代变迁至今仍然充满活力,诸如“情”“景”“言志”“传神”“意境”“神韵”“境界”“比兴”“豪放”“婉约”“风骨”等,这些传统文艺评论话语仍然活跃于当下文艺理论和批评中。

       时移世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文艺评论必须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创新。毋庸讳言,有很多传统文艺评论话语在新的时代语境和新的文艺现实面前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活力,这就需要重新激活和革故鼎新,而这一创新过程则需要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在依据和基本逻辑,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不能“食古不化”。

       同样,我们在借鉴西方文艺评论方法和评论话语时,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扬弃”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避免“食洋不化”。

       再次,我们要在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艺评论中重塑文艺评论形象。

       当前,文艺创作取得了繁荣发展的可喜局面。当然,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中,面对丰富多彩而又纷繁复杂的文艺创作实践,文艺评论则显得相对滞后和弱化,甚至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一方面文艺评论表面繁荣,各类文章不计其数;另一方面文艺评论的影响力与实际效能日益式微,信任度和亲和力也逐渐萎缩。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亟须避免不良倾向,重塑评论形象。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文艺评论主要是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评论,洞烛幽微,评价得失,一方面通过对具体作品真诚合理的分析评价,帮助作者总结经验,认识不足,从而提高创作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批评阐释,传递真善美,帮助读者提高鉴赏水平和认识能力。因此,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者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文艺修养才能真正做好文艺评论工作。在以市场经济和商品消费为时代语境的新形势下,作为审美“导师”的文艺评论家“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应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重塑新时代文艺评论形象,明辨义利,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真诚精到的评论褒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积极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繁荣发展。

 

作者:李洪华,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