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您现在的位置: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协>>协会动态
江西作家陈世旭《老玉戒指》、江子《高考记》获评《北京文学》优秀作品(2018)
发布日期:2019-05-24

 

 

 

近日,由北京文学月刊社举办的《北京文学》优秀作品(2018)评选结果揭晓,江西作家陈世旭《老玉戒指》被评为优秀中篇小说,江子《高考记》被评为优秀散文。

 

此次评奖共评出《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的原创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新人新作6大门类的30篇作品和《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转载的10部中篇小说。尤凤伟、尹学芸、陈世旭、老藤、范小青、蒋韵、余华、汪曾祺、王敬东、刘国强、王棵、须一瓜、洪烛、杨炼等41位作家上榜。

 

《北京文学》优秀作品奖是北京文学月刊社长期举办的固定奖项,多位江西作家曾获得该奖:安然《亲爱的花朵》被评为2013年-2014年优秀散文;陈世旭《欢笑夏侯》被评为2015年-2016年优秀短篇小说;简心《赣南血型》被评为2017年优秀散文。

 

 
 

 

 

陈世旭:《老玉戒指》

 

责任编辑:王童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8年第2期

 

作者简介

        陈世旭,汉族,1948年生于江西南昌市。1979年创作《小镇上的将军》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先后出版小说集、散文集、长篇小说多部。短篇小说《惊涛》《马车》《镇长之死》分获1984年、1987~1988年全国优秀小说奖以及首届鲁迅文学奖。

 

 

推荐语

 

 

何向阳:

洞察、思考写作者的情操持守,做人与做文的统一性。两个主人公的性格与人格跃然纸上而又对比强烈。才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之研究通过细节圆满完成。其中对人与文的双重尊重,使得一件小小的历史遗物于尘封的时间中亦放出怡人的光泽。

 

  :

小说直指当下普遍的功利主义人生模式,在对主人公危天亮不合时宜行为方式的摹写中,凸显了当下文人文化圈自娱自乐的陋习与自甘堕落的风气。小说中危家两代人其实带有某种隐喻性,老玉戒指是象征性意象,传统中那种对于精神操守的坚持久已被淡忘,当时风、世风和文风深深沉溺于奢靡、享乐与轻薄的时候,我们是否依然期待和需要“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的执拗?

 

李掖平:

《老玉戒指》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当代精神世界的一个珍稀物种”,塑造了不流于世俗的“老阿公”危天亮的形象,他是革命者的后代,继承了先辈遗训,像是一个落后于时代的“老古董”,固执、坚硬,而又纯洁、透明。周围的人们都在现实之中逐利而行,逢场作戏,他却依然保持着他高洁的品性、干净的内心,至死未曾改变。陈志作为危天亮的对比项,靠小聪明走捷径,私生活混乱不堪,对文学对生活都缺少必要的敬畏之心,而危天亮的执着清洗着陈志内心的肮脏,使他终于有勇气正视自己。小说构思精巧,叙事简洁,于平淡之中直指人心。

 

王春林:

如何才能够在一部小说作品中令人信服地塑造一个言行高洁,且具有尊严感的正面人物形象,在当下时代的中国文坛,是一件颇有些困难的事情。陈世旭《老玉戒指》的难能可贵之处,就突出地体现在这一点上。从当年那部曾经引起过极大反响的《小镇上的将军》,一直到这部《老玉戒指》,出现在陈世旭笔端的,都是具有别一种情怀的正面人物形象。“他的人物真实可爱,有血有肉。他们是英雄,也是普通人,他们不是神”,批评家孟繁华一语道破的,正是陈世旭创作成功的根本奥秘所在。

 

 

 

 

 

江  子:《高考记》

 

责任编辑:张颐雯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8年第7期

 

作者简介

江子,本名曾清生,1971年7月生于江西吉水。出版散文集多部。获老舍散文奖、孙犁散文奖双年奖、林语堂散文奖等奖项。现居南昌,在江西省作家协会工作。

 

 

推荐语

 

 

葛一敏:

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引到万万千千个家庭,是家庭的,更是社会的。在《高考记》中,作家江子详细记述了他作为高考生家长的苦和乐、喜与悲。个中滋味,尽在其间,细腻本真,情感真挚,读来不禁深长思之。

 

彭学明:

高考是孩子人生的大考,更是家长的一次大考。高考考的是孩子的成绩和未来,也考的是家长的希望和爱。这篇高考记,让我们看到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孩子,在高考时,爱有多重、多沉、多深。

 

耿  立:

这题材是最难写出新意的,从女儿虫的备考,到应考,到估分、查分、择校、录取,最后送虫进校、分别,这数百个日日夜夜,既惊心动魄,又小心翼翼,这是千千万万家庭都要渡过的“劫”,成功或者所谓的毁灭。江子这文章,是这个时代的一个证词,逼近现实,逼近内心,逼近一个个的家庭。这是家庭的痛,也是时代的痛,一切的压力,一切的希望,好像都压在了高考上,江子在情节情绪记述之外,难得的是持有的理性与反思,有诘问,也有质疑。读这样的文章,有很强的带入感,随着江子,进入那种紧张、忧虑和沉重的日子,似乎语言也有了紧张感急促感,也许正是这沉重或忧虑增加了阅读的魅力。

 

吴志实:

可怜天下父母心。像千千万万的家庭,当作者也成为应届高考大军中孩子的家长,他发现,以往平静的生活陡然失衡。为了孩子的“龙门一跳”,作者役使自己无条件接受了所发生的一切,身心的焦虑、疲惫、失望,乃至后来的欣喜……生活成了煎熬,整个家庭都笼罩在诡异的气氛中。如此高考,其承载不仅考验着考生和家长,它实际上也在叩问着整个社会。作者将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想来,是希望读者与其一同分享其中的情感冲突,心灵撞击,和体味其中感人的真情罢。

 

梁  彬:

作家真实地记录了现今的孩子以及孩子的父母们陪同孩子备战高考的历程。高考曾被誉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似乎过了这座桥就能抵达胜利的彼岸。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于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定义,早已不是胜利考入重点大学这么简单。可是,被异化了的教育观念和被异化了的老师,注定要异化她们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虫”在高三巨大的变化和点点滴滴,清晰可见。作为父母也不由自主地加入了探讨的家长群大军,互探消息,互通有无。不得不说,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高考记》虽然是对亲历的讲述,但其反思的意味不言自明。

 

王  燕:

当代的高考,古代的科举制度,不仅是考验人,更是折磨人。作者写“虫”备战高考,焦虑不安,精神几近恍惚,而家长更是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虫”,是家长对孩子的称谓,也可以看作是芸芸众生中每一个与命运抗争的“我”。受父望子成龙思想的影响,受学而优则仕观念的浸染,似乎只有考上名校才是成功的标志。作者以评判的态度,对这种局限性的做法表示了担忧。

 

(转自“北京文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