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
看姹紫嫣红开遍——观江西省地方戏曲小型剧目扶持项目成果展演有感
发布时间:2017-08-29 11:55:17
看姹紫嫣红开遍——观江西省地方戏曲小型剧目扶持项目成果展演有感
许爱珠
  2017年,农历丁酉春节刚过不久,江西省地方戏曲小型剧目扶持项目成果在南昌连续两晚精彩上演。此番参演的剧目,均为我们省各个地方院团带来的传统小戏或折子戏。这是近几年江西省文艺创作与繁荣工程的实施成果之一。
    据悉,这两晚展演的剧目,是在去年举办的江西省第二届“汤显祖戏剧奖·地方戏曲经典传统小戏折子戏大赛”上筛选出来的,并经过了戏曲专家的指导与打磨,应该是代表了江西目前各地方剧种现阶段的最高水平。这些剧目包括赣剧《窦娥冤·斩娥》、《邯郸梦记·生寤》、《芦花荡》、南昌采茶戏《秧麦》、高安采茶戏《孙成打酒》、萍乡采茶戏《清风亭》、赣南采茶戏《试妻》、《补皮鞋》、弋阳腔《拒诏扑火》、《张三借靴》。这两晚的演出取得圆满成功,现场掌声不断,笑声不断。
    说起来,统一展演江西各地方戏的经典传统剧目,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众所周知,江西是个戏曲资源大省,不仅剧种十分丰富,经典的传统剧目也极其丰富,艺术风格十分鲜明。但随着近现代历史上的各种战乱纷争,江西戏曲和全国戏曲情况一样,逐渐走向衰落和凋零。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的江西戏曲终于迎来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春天,其标志就是1954年召开的江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在南昌举行,全省各地十六个剧种的78个专业剧团都有代表与会。这次会演,历时一个月,共演出整本或单本折子戏66个,其中传统戏48个,现代戏18个。[i]这其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戏曲表演人才,比如潘凤霞,童庆礽、杨桂仙、邓筱兰、周克斌等,并且在老艺人与戏曲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各剧种都逐渐传承了许多古老经典的剧目,比如弋阳腔《珍珠记》,宜黄戏《四国齐》,广昌孟戏,南昌采茶戏《南瓜记》,高安采茶戏《孙成打酒》等,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剧目都是我们江西戏曲独有的,在全国可谓独树一帜。
    事实上,建国以来江西戏曲的发展,一直秉持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艺术追求,最终在全国拥有了一批叫得响的剧种剧目,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成就。这当中既有新编现代戏,也有传统古装戏。但之后,由于各种原因,江西在原创或改编题材的创作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比如赣剧《窦娥冤》、萍乡采茶戏《榨油坊风情》、赣南采茶戏《山歌情》等,而在经典传统剧目的传承方面,在全省并未形成蔚然成风的局面,在赣东北各县民间盛行的赣剧传统戏,更多的是地方基层艺术团体和观众共同守护本土艺术的自发行为。当时那场展演,充分调动了各地方剧种戏曲工作者的艺术热情,为当代江西戏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传统戏和现代戏总是以并蒂莲的方式得到快速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全省各地的剧种剧团又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一批优秀剧目尤其是传统剧目相继问世。这可以看做是当代戏曲发展的第二个春天了。遗憾的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大潮冲刷下,在影视文化艺术快速崛起之后,戏曲文化事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逐渐被边缘化。面对这样的情形,无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都处于尴尬之地,即便京剧这样的国粹,占尽天时地利,在中国的影响力也是逐渐式微。令人欣慰的是,这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和省里先后出台了有关振兴传统戏曲传承发展的各种政策,举办了各种相关活动,在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之时,江西戏曲界也已然闻到了春天的气息,年年演出不断,屡有精品问世。如今,这次展演和去年隆重举办的第六届江西艺术节第十届玉茗花戏剧节活动,呈遥相呼应之势,为全省的戏曲文化繁荣着实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说回到这两晚展演,虽然仅仅演出了十出小戏或折子戏,但还是有不少的亮点,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对江西各剧种传统剧目的恢复性展演。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这次集体亮相,让老观众看到了久违的好戏,唤起了亲切的回忆,也过足了戏瘾;而新观众则感到了新奇和好玩,勾起了浓浓的兴趣。总之,新世纪新时代的观众开始走近江西传统戏曲艺术,让年轻的观众看到了江西戏曲艺术剧种之丰富,表演多姿多彩,各行当流派风格之鲜明。我们欣喜地发现,江西各地方剧种已经有了新一代的优秀传人,我们为之高兴,为之喝彩。具体说来,赣剧《窦娥冤·斩娥》中窦娥的扮演者杨凯珍,这位优秀的青年赣剧演员,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赣剧的新一代青衣传人,她的艺术表演扎实细腻,唱腔韵味十足,表演的层次也很丰富,最重要的是,她这次塑造的窦娥形象及表演,在舞台上还有一定的突破,在表演时不再总是跪着唱,而是依据人物的各种复杂情感心里变化,或膝行疾行,或翻滚吊毛,脸部表情时而激愤,时而悲切,肢体动作表演细腻和场面表演技艺精湛,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凭借戏中过硬的表演功夫,杨凯珍这位优秀的青衣传人,给全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赣剧《邯郸梦记·生寤》这出折子戏表现了汤翁对贪恋荣华富贵思想的嘲讽和批判,剧中的卢生由著名赣剧演员,堪称戏骨的李维德扮演。这出戏的唱念做打也十分考验演员的表演功力,年近60的李维德先生不仅唱作俱佳,而且在舞台上展现了空翻、后空翻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令人堪为观止;这次弋阳县上演的两出弋阳腔经典折子戏《拒诏扑火》《张三借靴》,都是江西省赣剧院当年的看家戏,弋阳县为了更好传承弋阳腔艺术,专门聘请了李维德、童侠两位资深演员进行艺术指导,最终我们看到了新一代的介子推和刘二这两个舞台形象大放异彩;鄱阳的赣剧《芦花荡》中“周瑜”扮相俊美,眼神凌厉、表演富有神韵,给我们展现了民间赣剧浓郁的乡土色彩和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赣南采茶戏《补皮鞋》生动诠释了赣南采茶戏丑行当道的表演特色,《试妻》中“玉兰”一角扮相甜美,表演分寸恰到好处;莲花采茶剧团的《清风亭》中的“张氏”一角人物情感饱满,表演细腻;高安采茶戏《孙成打酒》给观众带来最具高安采茶风味的艺术表演,风趣俏皮,充满了生活气息;而南昌采茶戏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江西采茶戏之一,曾取得过辉煌的成绩,创作了大型采茶戏《南爪记》、《鸣冤记》、《辜家记》、《花娇记》等传统剧目,俗称“四大记”。“哭不死的梁山伯、杀不死的蔡鸣凤”,是观众对南昌采茶戏常演传统剧目的赞誉。《秧麦》作为这一剧种的经典传统小戏,给当年前来视察工作的朱德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即席题诗:“晚看采茶戏,夫妻同《秧麦》。”而这次展演的《秧麦》,是由南昌采茶剧团两位年轻的演员完成的,新“田方”和新“金花”较好地继承了该剧种“小丑矮桩步”“小旦风摆柳(跷步)”的表演特色,大段的表演唱充分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情趣,让人忍俊不禁。这两晚的精彩表演,仿佛把我们带进了江西戏曲春天的花园,这个花园姹紫嫣红,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热闹的电子影像艺术相比,舞台戏曲艺术的萎靡仍然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激活古老的戏曲艺术,并尽快融入时代,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课题。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出戏出人是当务之急。
    而出好戏,培养好演员,既可以通过创新剧目,也需要在我们江西各剧种经典的传统戏中去实现。既然江西有足够的戏曲资源和经典的剧目传统,那么,在努力追求地域性戏曲繁荣的当下,我们是不是可以将继承传统经典剧目作为江西戏曲未来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正如龙红女士所说:“于地方戏而言,继承是前提。只有先把老祖宗的饭碗端起来,才能考虑接下来怎么去吃。”[ii]可见,艺术创新固然很重要,但经典剧目的整体性传承已经刻不容缓。
    但愿江西戏曲传承工作从此走向深入!祝愿江西戏曲姹紫嫣红的春天早一日到来!
 
    [i]参见《中国戏曲志·江西卷》,流沙主编,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8年版,第40页。
    [ii]《群芳竞妍香满园》,万芸芸,《江西日报》,201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