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
赣风茶韵响彻彭蠡之滨——江西省戏曲小型剧目展演观摩手记
发布时间:2017-08-29 11:55:03
赣风茶韵响彻彭蠡之滨——江西省戏曲小型剧目展演观摩手记
苏子裕
    2017年2月17-18日接连两个晚上,在赣江之滨滕王阁附近的省话剧团经典剧场,响起了阵阵锣鼓声、管弦声、歌声。由省文联举办的《地方戏曲小型剧目扶植项目成果展演》在此演出。
    在当下戏曲演出不太景气的情况下,要举办这样一次展演,是很不容易的。早在2016年5月省文联就积极筹办《第二届汤显祖戏剧奖·地方戏曲经典传统小戏、折子戏大赛》,自7月至9月份有30个单位98个剧目参加了初赛,然后评选出10个剧种、14个演出单位、30个剧目参加复赛,经过加工,有20个剧目参加决赛。终于评选出10个剧目获得一等奖。这次参加展演的10个剧目,就是在这次大赛获奖剧目中选调出来的。
    展演的10个剧目,古老剧种赣剧和采茶戏平分春色,各有5出。赣剧高腔有弋阳腔剧目三出《张三借靴》、《邯郸记·生寤》、《拒诏扑火》、青阳腔剧目一出《窦娥冤·斩娥》、饶河调剧目一出《芦花荡》。五出采茶戏则有赣南采茶戏《补皮鞋》《试妻》、赣北路的南昌采茶戏《秧麦》、赣中路的高安采茶戏《孙成打酒》和赣西路莲花的采茶戏《清风亭》。这十出戏展现出了我省戏曲资源的优势:赣剧源远流长,采茶戏盛行全省。赣剧是包含高腔、昆腔、乱弹腔(包括皮黄腔、吹腔、拨子、文南词等)等多种声腔的大戏剧种。它的历史如果从弋阳腔算起,有600多年。弋阳腔俗称高腔。明代弋阳腔衍生出青阳腔、徽州腔、四平腔等诸多支派,形成了弋阳腔系,或称高腔腔系。我国各地的高腔剧种莫不与弋阳腔有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关系。所以也有人把弋阳腔称为清代高腔的鼻祖。新中国成立以后,省文化部门陆续把都昌、湖口一带流行的高腔(青阳腔)由省赣剧团承传过来,成为赣剧高腔之一。采茶戏起源于江西赣南地区,盛行于全省各地,大致可分为赣南、赣东北、赣中、赣北、赣西五路。采茶戏在湖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也有支派。这次展演,展现了我省丰富的地方戏资源。
    一、四出赣剧高腔戏精彩纷呈
    展演的第一出戏是由省赣剧院演出的青阳腔名剧《窦娥冤·斩娥》,《斩娥》一折是《窦娥冤》的高潮。窦娥的感人形象,固然有剧本文学提供了一个好的基础,但演员在表演时的创造至关重要。青年演员杨凯珍饰演窦娥,很有分寸地把握舞台演出的节奏感,动静咸宜,张弛有度。刚一出场时,高呼一声“冤枉”,先声夺人,紧接着一整套翻滚扑跌的高难动作,展现其内心的冤屈、愤懑、煎熬。然后进入剧情的第二段落,节奏放缓,央求刽子手不要走前街,以免惊动在前街居住的婆母蔡婆。在临刑前与婆母悲情诀别,字字泣血,感人至深。然后进入剧情的第三段落,被斩前发下三个誓愿,悲愤满腔,撕心裂肺,剧情发展到最高潮。杨凯珍的演技可圈可点,不时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青阳腔继承了弋阳腔高亢激越的传统,在窦娥出场时唱的【滚绣球】“叫声屈动地惊天……”,就很能表达窦娥满腔悲愤的心情。青阳腔比弋阳腔细腻婉转,窦娥央求刽子手不要走前街时唱的【叨叨令】“前街里去好作难……”,委婉恳切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怜悯之情。帮腔更是高腔戏曲的优长,剧中几处幕后帮腔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蔡婆赶到刑场与窦娥诀别时的帮腔“盼相见怕相见终相见,死别生离在眼前”,就很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婆媳二人的悲伤之情,渲染了浓郁的悲剧气氛。后面的“铁石人闻也泪涟”、“为民呼冤”等帮腔亦是如此。
    省赣剧院演出的弋阳腔《邯郸梦·生寤》是根据汤显祖原作改编而成的折子戏。与原作不同的是,该剧在原作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变形,带有讽刺喜剧的浓郁色彩。其夸张变形的部分主要是在卢生快咽气的时分老惦记身后的荣辱富贵,小鬼几番拖他去阴间,他奋力顽抗,不肯死去。这是改编经典名著的成功之作。李维德是省赣剧院的主要演员,功底扎实。他所饰演的卢生,惟妙惟肖,其贪婪、穷奢极欲的愚蠢秉性毕露无遗。
    与《邯郸梦》卢生截然相反的是,由弋阳腔保护中心演出的弋阳腔《拒诏扑火》中介子推。弋阳腔《拒诏扑火》是根据皮黄戏《焚绵山》移植而来的折子戏。晋公子重耳逃亡途中饥饿难忍,介子推割股疗其饥。重耳登上王位后,众臣争功,介子推不屑与之为伍,抱定决心守廉不受禄,与老母隐居绵山。重耳闻之,下诏令其受赏,介子推拒诏不出山。重耳听信属下之计,下令烧山,逼介出山。但介与其母仍不从命,被烧死山中。据说寒食节就是为纪念介子推的高风亮节而设立的。介与其母扑火是一场做工繁重的戏,翻滚扑跌,有不少高难度的动作。是京剧著名老生余叔岩、马连良、奚啸伯等人的拿手好戏。弋阳腔保护中心的青年演员陈真饰演介子推,孙晚霞饰演介母,都尽其所能表演好自己的角色,不乏精彩之处。
    《张三借靴》是弋阳腔的传统剧目,经过武建伦、陶学辉整理,比起《缀白裘》所载《借靴》,语言更加通俗,情节更为紧凑,充满喜剧色彩。这是省赣剧院表演艺术家童庆礽的拿手好戏。本次展演由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演出。饶凯饰演的刘二,把一个悭吝虚伪的守财奴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只为自己发了财,一天到晚提心吊胆。见张三来到,先是一番虚情假意的寒暄,说是日夜思念这位“割头换颈的好兄弟”,只要兄弟需要,什么都可以给他。但其内心却在打鼓:“不知他起了什么坏心意。”当张三提出要借靴赴宴时,刘二就推三阻四,说做这双靴子可不容易,非常金贵,自己舍不得穿。要穿靴还要祭拜,走路时要当心注意脚下,不要弄坏了靴子。一大箩筐的废话,一系列莫名奇妙的“礼节”,最后才不得已把靴借给了张三。而张三就因为刘二的这些磨叽,耽误了时间,待他赶去赴宴,人家宴席早已散了。此剧原本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结尾,只是因为展演时间限制,忍痛割爱了。这个结尾是这样的:张三借走靴子之后,大半夜还没回来,刘二打着灯笼去找张三。向张三讨回靴子,张三就把刘脚上穿的鞋子抢走。刘二只好穿起靴子走路,但又怕穿坏了靴子,只好翘起双脚,爬行回家。这个结尾真是神来之笔。这不免使我们联想到一些中外文学名著中吝啬鬼的丑陋形象,如吴敬梓《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伸着两个手指不肯断气,因为他挂记油灯上有两根灯芯,家人剔灭了一根灯芯,他才咽了气。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节衣缩食,半夜饿得睡不着,跑到自家马棚里偷吃喂马的荞麦,黑暗中被车夫痛打一顿。同样是表现吝啬,但《张三借靴》在舞台呈现时却没有那么沉重,而是在轻松、幽默中,充盈着辛辣的嘲讽。刘二,是戏曲舞台上具有艺术魅力的典型形象。《张三借靴》是喜剧世界的一支奇葩。
    二、饶河调高唱《芦花荡》
    长期坚持在鄱阳湖畔演出赣剧的鄱阳县赣剧团,以乱弹(皮黄吹腔、拨子、文南词等)为主,俗称饶河班、饶河调。这次奉献了一出三国戏《芦花荡》。剧情是蜀国诸葛亮用计取得荆州,孙权命周瑜,讨回荆州,周瑜用假途灭虢之计,扬言代刘备攻取四川,实欲暗袭荆州,被诸葛亮识破,设伏兵大败吴军于芦花荡。台上表演的主要是周瑜用计谋取荆州的场面,并未出现芦花荡张飞气死周瑜的场景。其他剧种一般称为《讨荆州》或《采桑关》、《三气周瑜》等。该剧被称为《芦花荡》,可能是平时演整本戏时把《讨荆州》与《芦花荡》连在一起演出,当演出单折戏时仍用《芦花荡》作剧名。京剧等皮黄剧种的《芦花荡》是花脸张飞为主的戏。建议下次单演此折时,改用《讨荆州》之名。这出戏原出于明代《草庐计》,我省弋阳腔、都昌湖口高腔(青阳腔)的《三国传》皆有此情节。剧中周瑜以小生应工,演员李鼎鸣扮相俊美,嗓音高亢嘹亮,把一个趾高气扬、才华横溢而又气量狭小的三军统帅演得活灵活现。尤其是其真假声过度自然,每逢重点词句时,总有翻高八度的嘎调出来,与京剧唱法不相同。此剧唱腔为西皮调,传自汉剧。而西皮调又系梆子腔演变而来,这种翻高的唱法,当是沿袭梆子腔而来。若演员没有好嗓子和唱功,是唱不下来的。
    三、采茶戏乡韵悠扬
    采茶戏发源于江西赣南地区,是我国清代以来盛行的民间歌舞小戏剧种之一,遍布全省各地。采茶戏的艺术特点是:载歌载舞,欢乐活跃;语言通俗生动;舞蹈模拟自然,形象逼真;表现凡人小事,以小见大,充满生活情趣。
    赣南采茶戏的基本行当是二旦一丑,就连年轻的俊男也是丑角演出,只不过在化妆方面与一般丑角不用,要“俊扮”。而《补皮鞋》就呈现了剧种“一丑二旦”的行当特色:阿祥牯就由俊扮的小丑饰演,而两个旦角分别饰演老娘和妹子。老娘对女儿管教甚严,阿祥牯以补皮鞋为名,与妹子相会。二人的真情实爱感动了老娘,终于接纳了未来的女婿。男女恋爱,凡人小事,并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却能在民间流传这么多年,自有其魅力所在,那就是充满生活情趣。补鞋是名,相会是实。为了摆脱老娘的监视,两个年轻人想尽办法,出现纰漏时,二人又想法子搪塞。余志坚饰演的阿祥牯,聪明热情,张秋芳饰演的妹子,扮相水灵灵,嗓音甜美,二人配合默契,严丝合缝,引起台下观众一阵阵会心的笑声。这出戏的语言艺术也是很出色的。如为了表现二人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阿祥唱的“打鱼不成不收网,恋妹不成不收心”、妹子唱的“只要两人结同心,牛郎织女度鹊桥”,都采用了民歌比兴的手法。老娘在场,二人有话不便明说,阿祥牯只有采取暗喻的语言,表明相思之苦:“小小园地一堵墙,苦瓜丝瓜种两厢。哥吃苦瓜苦在心,妹吃丝瓜丝(思)情郎”。
    此剧系由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唐二试妻》整理改编而成。商人唐二因妻子玉兰长得漂亮,出外经商出门前,发现家里有一根围裙银链子,疑心妻子红杏出前墙。晚上假扮曹公子勾引玉兰,试探妻子是否有外遇。玉兰诱其入狗洞,绑捆殴打。最后,真相大白,夫妻和好。这出戏结构完整,脉络清晰,很有点辛辣的讽刺意味。唐二疑神疑鬼,扮演者黎平平演得惟妙惟肖,一股子酸气。玉兰勤劳、朴实、坚贞,扮演者黄芳较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高安采茶戏是赣中采茶戏中颇有影响的一支劲旅。其传统剧目 《孙成打酒》经过整理加工后,在1979年演出,曾引起轰动,被许多剧种移植。由于孙成打酒,两个不完整的家庭结为一家,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淳朴、善良以及彼此之间的亲情。这出戏演出后产生的轰动,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1979年,拨乱返正,人们渴望恢复被动乱破坏了的亲情。这次展演的《打酒》虽不是该剧的高潮,但人们却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人间自有真情在。陈琴扮演的孙成、徐弯扮演的王桂英,充满青少年男女的朝气,语言通俗清新,表演自然灵动,稚嫩中充盈真诚。
    南昌市采茶剧团演出的《秧麦》这出戏,是我省采茶戏剧种常演的传统剧目,这出戏保留了采茶戏三脚班时期的品貌特征的歌舞小戏。只有吴田方(丑)胡金花(小旦)两个角色。剧情很简单,夫妻秧麦,相互逗乐。表现的是勤劳度日,家庭和谐,生活幸福。付亚运扮演吴田方,扮相俊美,嗓音宽亮,唱功不错。邓莎莎扮演胡金花,动作自然圆熟。
    这出戏有两首曲调是南昌采茶戏的小戏常用唱腔,一是《正月是新年》,热闹活跃,一是《对丹》,这是我省采茶戏三脚班时期的主要曲调,后来甚至成为半班本调中的简板,富有表现力。
    《清风亭》这出戏,资格很老,早在明代弋阳腔就在浙江绍兴地区演出。是赣剧弋阳腔“十八本”老戏之一。后来梆子、皮黄戏皆移植上演。莲花县采茶剧团演出这个剧目,可能是从湘剧中移植而来。因为晚清以来,湘剧在赣西地区颇为盛行。赣西采茶戏艺人为争取观众,学演湘剧。所以成为兼演湘剧、采茶戏的二合班。当地艺人说,一半演采茶。一半演湘剧,所以称为“半班”。《清风亭》的剧情,说的是,张元秀夫妻收养继子张继保,张继保高中状元后,来到当年被张元秀领养的清风亭。贫困多病的张元秀夫妻来到清风亭,求见继子,张继保怕人认了穷困的养父养母,有失体面,以二百铜钱打发了事。张元秀夫妻二人气绝身亡。按老戏的演法,张继保因为忘恩负义,不认养父母,被雷劈死,所以这出戏又名《天雷报》。饰演张元秀的张铁锤,饰演张氏的彭慧芳,在舞台上使尽浑身解数,唱腔悲愤交加,十分感人。
    四、感言
    笔者有幸观摩了小戏、折子戏大赛的全部剧目,为演出人员的热忱奉献和组织者的辛勤劳作而深深感动。特别是一些老演员,有的亲自上阵,有的为青年演员说戏、把场。自从戏曲剧团进入转型期以来,剧团经营困难,越演越赔,很少演出。演出队伍青黄不接,行当不齐;薪酬较低,青年演员思想不稳定,平时很少练功。青年演员会的戏很少,有的连本剧种的基本曲调也会的不多。承传戏曲文化遗产的确是当务之急,也是一个长期繁杂的系统工程。政府的重视、支持、扶植,社会的关注,为我们进行这一工程提供了良好环境,作为戏曲工作者,有许多事情要做。这次小戏、折子戏展演,是个务实的举措,至少大家都眼睛一亮,传统戏曲还有这么多优秀的剧目,我们千万不能眼看着让它失传。
    这里有一个承传与创新的关系问题,笔者觉得,前提是把本剧种的家底继承下来,我们应注意:承传不搞假古董,创新不离本剧种。这次展演就体现了这个特点,把本剧种有代表性的、经过演出实践受到观众欢迎的剧目拉出来,经过少许整理加工,基本上保持原汁原味。各剧团应该拥有一批这样的传统剧目,有了厚实的家底,然后再论其它。
    有些编剧、导演盲目地跟风,一味追求“四大”(大制作、大歌队、大舞队、大乐队),以为这样才能使戏曲成为现代表演艺术,才能走出去,与世界艺术接轨。岂不知,这样一来,却使戏曲的艺术本质出现了异化。我并不反对在重大节日期间在广场上演出综艺节目时,适当地搞一点“大”。但戏曲本身是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戏班走州撞府,活跃在民间,与各种民俗文化结合在一起活动。演出队伍不能太庞大,装备不能太繁重。只有这样,剧团才能维持生存,求得发展。而且,戏曲的看点主要是演员的表演,写意、虚拟、重在传神,过度包装只能是画蛇添足,适得其反。现在戏曲界有不少文章谈论这个问题,值得引起业界人士注意。